由國家科技部批准,於2018年正式掛牌成立,是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的成立是國家大力發展深空探測,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提升澳門科技水平的重要舉措。實驗室現有40余位專家學者,包括講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特聘顧問、副教授、特聘副教授、助理教授等,研究團隊逾100人。專家學者均來自於國內外知名的教研機構,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國際視野,組成了一支多學科結合、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

重點研究方向:

建成面向世界深空探測科學前沿,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星科學研究中心,作為中西深空探索交流的橋樑與窗口,打造國際間行星科學高水平學術交流合作中心;參與國家深空探測重大項目,提供所需的科學支撐;培養國家所需的行星科學高質量人才,建成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團隊,為澳門的多元化發展貢獻科技力量。重點研究方向聚焦于發展三大前沿研究領域:行星環境與宜居性、行星形成與演化、太空/空間探測。

科研成果:

實驗室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原創性的科研成果,多項研究成果發表於《Science》、《Nature》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1. 利用嫦娥三號的探測數據,實驗室成員首次研究報導了雨海北部地方的地質特徵及其淺表層的地質結構,對於探索月球的岩漿演化歷史和後期改造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我國嫦娥探月工程實施以來,首次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探月科研成果,展示了我國在載荷研製、工程實施、數據處理和月球科學研究方面的高水準。

2. 實驗室成員利用澳科大的超算平臺,通過數值模擬方法,研究不同天體以不同角度撞擊地球和月球的過程。對太陽系的撞擊歷史以及地球、月球早期演化差異等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觀點。有關研究成果也為嫦娥四號的科學資料分析以及後續的月球、火星探測任務提供新的科學支撐。

3. 首次獲得了月球表面的低能宇宙線通量和能譜。這一發現不僅為我們瞭解月球表面的輻射環境提供了重要資料,也為未來的深空探測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這項研究有助於更好地評估宇航員在月球表面活動的輻射風險,並為未來的載人登月任務提供了關鍵指導。

4. 關於月球背面淺表層結構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基於嫦娥四號的探測資料,揭示了月球背面地下的分層結構,並提供了關於馮·卡門撞擊坑內岩漿填充事件的直接證據。這些成果不僅為我們瞭解月球的內部結構和演化歷史提供了新視角,也為後續的月球探測任務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支援。

5. 在火星探測研究方面,關於火星電離層磁重聯引起的物質拋射的原位觀測,首次證實了磁化行星上也存在類似恒星的爆發性物質拋射現象,這對於理解火星大氣層的演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6. 發現空間等離子體中的一種新型電子尺度相干結構,為解釋空間和天體系統中的電子加熱和加速現象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發現不僅對我們理解等離子體的加熱加速機制有著重要意義,也為未來的空間探測任務提供了重要參考。

重點事蹟:

2024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2023年度勳章、獎章和獎狀頒授典禮”在文化中心舉行,由行政長官主持。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授予2023年度專業功績勳章。

2023年5月,首顆科學衛星于2023年發射成功,受到習近平主席回信祝賀与勉勵。

image.png

2022年11月,國家人社部發文,國家六部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防科工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資委、中科院、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授予實驗室火星大氣團隊“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先進集體”及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先進個人”獎狀。

2022年11月,研究項目「月球及火星表面環境研究中的科學發現」獲得了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20年10月,研究項目「月球、小行星、巨行星的表面特徵、內部結構研究」獲得了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6年6月,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資料的科學發現」獲得了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2年,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探月數據的分析與研究」獲得了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在服務國家深空探測重大戰略需求的同時,未來我們也致力於搭建中西深空探索交流的橋樑,打造國際間行星科學高水準學術交流合作中心,建成面向世界深空探測科學前沿、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星科學研究中心。實驗室也將繼續傳承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