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于2018年正式挂牌成立,是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成立是国家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提升澳门科技水平的重要举措。实验室现有40余位专家学者,包括讲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特聘顾问、副教授、特聘副教授、助理教授等,研究团队逾100人。专家学者均来自于国内外知名的教研机构,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国际视野,组成了一支多学科结合、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
重点研究方向:
建成面向世界深空探测科学前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星科学研究中心,作为中西深空探索交流的桥梁与窗口,打造国际间行星科学高水平学术交流合作中心;参与国家深空探测重大项目,提供所需的科学支撑;培养国家所需的行星科学高质量人才,建成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为澳门的多元化发展贡献科技力量。重点研究方向聚焦于发展三大前沿研究领域:行星环境与宜居性、行星形成与演化、太空/空间探测。
科研成果:
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1. 利用嫦娥三号的探测数据,实验室成员首次研究报导了雨海北部地方的地质特征及其浅表层的地质结构,对于探索月球的岩浆演化历史和后期改造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嫦娥探月工程实施以来,首次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探月科研成果,展示了我国在载荷研制、工程实施、数据处理和月球科学研究方面的高水准。
2. 实验室成员利用澳科大的超算平台,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天体以不同角度撞击地球和月球的过程。对太阳系的撞击历史以及地球、月球早期演化差异等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有关研究成果也为嫦娥四号的科学资料分析以及后续的月球、火星探测任务提供新的科学支撑。
3. 首次获得了月球表面的低能宇宙线通量和能谱。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了解月球表面的辐射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未来的深空探测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这项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活动的辐射风险,并为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提供了关键指导。
4. 关于月球背面浅表层结构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基于嫦娥四号的探测资料,揭示了月球背面地下的分层结构,并提供了关于冯·卡门撞击坑内岩浆填充事件的直接证据。这些成果不仅为我们了解月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后续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支援。
5. 在火星探测研究方面,关于火星电离层磁重联引起的物质抛射的原位观测,首次证实了磁化行星上也存在类似恒星的爆发性物质抛射现象,这对于理解火星大气层的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6. 发现空间等离子体中的一种新型电子尺度相干结构,为解释空间和天体系统中的电子加热和加速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发现不仅对我们理解等离子体的加热加速机制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未来的空间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参考。
重点事迹:
202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2023年度勋章、奖章和奖状颁授典礼”在文化中心举行,由行政长官主持。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授予2023年度专业功绩勋章。
2023年5月,首颗科学卫星于2023年发射成功,受到习近平主席回信祝贺与勉励。
2022年11月,国家人社部发文,国家六部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中科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授予实验室火星大气团队“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先进集体”及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先进个人”奖状。
2022年11月,研究项目「月球及火星表面环境研究中的科学发现」获得了澳门科学技术奖中的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20年10月,研究项目「月球、小行星、巨行星的表面特征、内部结构研究」获得了澳门科学技术奖中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6年6月,实验室研究项目「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资料的科学发现」获得了澳门科学技术奖中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2年,实验室研究项目「嫦娥探月数据的分析与研究」获得了澳门科学技术奖中的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在服务国家深空探测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未来我们也致力于搭建中西深空探索交流的桥梁,打造国际间行星科学高水准学术交流合作中心,建成面向世界深空探测科学前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实验室也将继续传承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