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海岸帶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澳門科技大學),簡稱澳門野外站,是由國家科技部批准於2022年3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是國家首個境外國家級野外觀測研究站。澳門野外站的成立是國家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需求和環境科學發展前沿,填補中國亞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綜合科學觀測空白,通過長期觀測和系統研究深化海岸帶生態環境質量演變和調控機制的科學認知,為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和管理決策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野外站現有研究人員及研究生等逾120人,由19位高水準專家學者帶領的觀測研究團隊,其中包括講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專家學者均來自於國內外知名的教研機構,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國際視野,組成了一支多學科交叉、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野外站站長由馬義兵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由中國工程院楊志峰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由中國工程院張遠航院士擔任。
澳門野外站總體定位及建設: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下游匯集區,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受到了區域污染傳輸的重要影響,具有粵港澳大灣區海岸帶生態環境變化的代表性和指示性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世界級的灣區需要世界級的生態環境品質為依託,需要強大的環境科技為支撐,立足澳門,面向大灣區,堅持問題導向。瞄準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環境複合污染的生態效應、協同控制、區域協同治理和生態修復的科技前沿;建立“ 一平臺、一管道、三基地“ ,充分利用遙感技術、人工智慧監測技術、自動原位高解析度監測等先進技術,實現 “智慧化、資訊化,原位自動化、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面向國際,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的重要管道;貫徹落實在澳科研成果應用示範、 優秀人才培養和科普基地。要求實現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以建設改善澳門本地環境質素為引領,著力提升生態環境品質。
領域方向為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海岸帶環境過程監測與模擬、污染物跨環境介質遷移轉化機制與環境效應、環境複合污染防控理論與技術、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岸帶環境過程調控機制和生態修復技術。
重點研究領域
澳門野外站以澳門海岸帶生態環境(大氣、水、沉積物/土壤)的污染成因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等領域研究作為學術發展方向,重點研究領域包括:
澳門野外站大氣環境科學觀測—澳門野外站具備氣象與大氣邊界層參數觀測、氣溶膠理化性質觀測、大氣氧化性和臭氧化學觀測、溫室氣體監測、觀測技術研究和應用示範五大功能。
未來5年,澳門野外站將綜合利用多參數、立體、高時間分辨的大氣環境觀測裝備,耦合化學、光學、譜學與模擬等技術提升大氣物理要素和大氣化學成分協同觀測能力,開展多個關鍵指標的綜合立體科學觀測,並具備與國內外大氣綜合觀測研究站開展聯合觀測的能力,以釐清亞熱帶季風控制區域與高度城市化區域大氣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傳輸特徵和機制,識別海陸交匯界面大氣污染的來源與成因,探索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的雙向反饋過程與機制,為區域大氣複合污染和氣候變化協同應對提供長期科學數據和技術支撐。澳門野外站近岸水環境科學觀測—澳門野外站具備水環境物理性質觀測、水環境污染觀測、水動力及光學性質觀測、觀測技術研究和應用示範等四大功能。
未來5年,澳門野外站將針對粵港澳大灣區水體、沉積物及海岸帶污染形成機理的特殊性、綜合性和復雜性,在澳門近岸水域開展多指標綜合定位觀測和流動監測。以多指標長期觀測工作為重要基礎,支持水體-沉積物“輸入-輸出”過程分析和水生態系統時空過程與退化成因研究,識別海岸帶水體和沈積物中的重要污染物及生態風險,明晰污染物聯合脅迫下近岸水生態系統的響應與影響關鍵因子,探索藍色海灣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的關鍵技術,支撐海岸帶生態修復和環境綜合整治解決方案。澳門野外站土壤及沉積物監測—跨介質環境過程決定了土壤/沉積物與水環境中污染物的賦存形態和時空分佈規律,多界面和多過程耦合的環境過程和生態效應也與大氣中污染物傳輸、轉化和乾濕沉降等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在開展海岸帶大氣和水環境多項關鍵性和前瞻性指標綜合科學觀測的基礎上,進行海岸帶土壤及沉積物理化性質和演變趨勢監測,以釐清污染物跨介質環境過程和生態健康效應。
澳門野外站將置設土壤及沉積物採樣點及監測帶。在澳門陸域採用1×1 km2網格佈點,每一個網格內根據優勢土地利用類型(公園、保護區和山地、交通區、海岸帶等)確定土壤環境採樣點。沉積物採樣點位與水環境監測點位一致。並在澳門野外站所在區域設立陸地和水域監測樣帶開展長期觀測。澳門野外站生物監測—針對港澳大灣區區域大氣污染、流域水體污染和土壤/沉積物污染及氣候變化對海岸帶生態環境的脅迫作用,開展多種生態環境評估及生物生境調查,耦合污染物的形態特徵及環境行為,建立海岸帶生態環境風險評估體系,並對赤潮等災害的發生建立預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