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澳门科技大学),简称澳门野外站,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于2022年3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是国家首个境外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澳门野外站的成立是国家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需求和环境科学发展前沿,填补中国亚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综合科学观测空白,通过长期观测和系统研究深化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和调控机制的科学认知,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管理决策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野外站现有研究人员及研究生等逾120人,由19位高水准专家学者带领的观测研究团队,其中包括讲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专家学者均来自于国内外知名的教研机构,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国际视野,组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野外站站长由马义兵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杨志峰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由中国工程院张远航院士担任。

澳门野外站总体定位及建设: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下游汇集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受到了区域污染传输的重要影响,具有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的代表性和指示性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世界级的湾区需要世界级的生态环境品质为依托,需要强大的环境科技为支撑,立足澳门,面向大湾区,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环境复合污染的生态效应、协同控制、区域协同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科技前沿;建立“ 一平台、一管道、三基地“ ,充分利用遥感技术、人工智慧监测技术、自动原位高解析度监测等先进技术,实现 “智慧化、资讯化,原位自动化、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面向国际,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的重要管道;贯彻落实在澳科研成果应用示范、 优秀人才培养和科普基地。要求实现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建设改善澳门本地环境质素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领域方向为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海岸带环境过程监测与模拟、污染物跨环境介质迁移转化机制与环境效应、环境复合污染防控理论与技术、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带环境过程调控机制和生态修复技术。

重点研究领域

澳门野外站以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大气、水、沉积物/土壤)的污染成因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等领域研究作为学术发展方向,重点研究领域包括:

  1. 澳门野外站大气环境科学观测—澳门野外站具备气象与大气边界层参数观测、气溶胶理化性质观测、大气氧化性和臭氧化学观测、温室气体监测、观测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五大功能。
    未来5年,澳门野外站将综合利用多参数、立体、高时间分辨的大气环境观测装备,耦合化学、光学、谱学与模拟等技术提升大气物理要素和大气化学成分协同观测能力,开展多个关键指标的综合立体科学观测,并具备与国内外大气综合观测研究站开展联合观测的能力,以厘清亚热带季风控制区域与高度城市化区域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传输特征和机制,识别海陆交汇界面大气污染的来源与成因,探索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双向反馈过程与机制,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和气候变化协同应对提供长期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

  2. 澳门野外站近岸水环境科学观测—澳门野外站具备水环境物理性质观测、水环境污染观测、水动力及光学性质观测、观测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等四大功能。
    未来5年,澳门野外站将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水体、沉积物及海岸带污染形成机理的特殊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在澳门近岸水域开展多指标综合定位观测和流动监测。以多指标长期观测工作为重要基础,支持水体-沉积物“输入-输出”过程分析和水生态系统时空过程与退化成因研究,识别海岸带水体和沈积物中的重要污染物及生态风险,明晰污染物联合胁迫下近岸水生态系统的响应与影响关键因子,探索蓝色海湾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关键技术,支撑海岸带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解决方案。

  3. 澳门野外站土壤及沉积物监测—跨介质环境过程决定了土壤/沉积物与水环境中污染物的赋存形态和时空分布规律,多界面和多过程耦合的环境过程和生态效应也与大气中污染物传输、转化和干湿沉降等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在开展海岸带大气和水环境多项关键性和前瞻性指标综合科学观测的基础上,进行海岸带土壤及沉积物理化性质和演变趋势监测,以厘清污染物跨介质环境过程和生态健康效应。
    澳门野外站将置设土壤及沉积物采样点及监测带。在澳门陆域采用1×1 km2网格布点,每一个网格内根据优势土地利用类型(公园、保护区和山地、交通区、海岸带等)确定土壤环境采样点。沉积物采样点位与水环境监测点位一致。并在澳门野外站所在区域设立陆地和水域监测样带开展长期观测。

  4. 澳门野外站生物监测—针对港澳大湾区区域大气污染、流域水体污染和土壤/沉积物污染及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开展多种生态环境评估及生物生境调查,耦合污染物的形态特征及环境行为,建立海岸带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并对赤潮等灾害的发生建立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