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國家航天局四年多携手努力,“澳門科學一號”衛星于5月21日成功發射,目前所有科學載荷運行正常,高質量的科學數據初步分析結果顯示科學數據符合衛星設計預期要求。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由A、B雙星組成,搭載的科學載荷有VFM矢量磁力儀等十個科學載荷,是國際首顆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探測衛星,也是我國地球磁場探測精度最高的衛星。“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將在重大科學研究、國家經濟需求、澳門科技發展、澳門國際影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年5月23日,習近平主席給參與“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研製的澳門科技大學師生代表回信熱烈祝賀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發射成功,高度肯定了澳門與內地的科技合作成果,幷爲澳門科技擘畫了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團隊深受習主席回信鼓舞,正在緊張有序開展衛星在軌測試工作,幷積極準備“澳門科學一號”後續星“澳門科學二號”,以回應習主席對“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團隊的殷切期望,在澳門打造航天科技新平臺,爲澳門的科技及其産業發展作出貢獻。
作爲“澳門科學一號”後續星,“澳門科學二號”衛星將于一號衛星組成衛星星座,可提供覆蓋全球地球磁場與空間天氣的高精度觀測數據。澳門科學衛星星座將由四顆衛星組成:“澳科一號”A、B星是低緯度衛星(已成功發射);“衛星星座二號-A、B”衛星(計劃中)將是近地點大約200km的大橢圓極軌道衛星。由這四顆衛星組成星座幷組網觀測,可提供全球高精度的地球磁場與空間天氣時空數據,這將是世界上第一個理想的極軌衛星與低傾角衛星組成的星座,形成全球高精度地球磁場與地球空間天氣三維結構的立體觀測系統。爲了星座的四顆衛星同時組網觀測,發揮最大的觀測潜力,“衛星星座二號-A、B”衛星需儘快發射以便能與“澳科一號”衛星組網觀測。依目前的科學構思,“澳門科學二號”衛星計劃實施後,將與已成功發射的“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組成星座,成爲:首個三維立體地球磁場觀測的星座,提供高精度三維立體地球磁場的時空數據;首個三維立體地球空間環境觀測的星座,生成對地球的氣候、空間飛行器有著重大影響的科學數據;地球表面磁場最高分辨率觀測的星座,提升分辨率一個數量級;使澳門成爲全球衛星地磁數據/導航科學與應用中心。
澳門科學衛星項目是關于科技自立自强、秉承“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精神要求的重大成功實踐,是澳門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作用,持續充實“一國兩制”內涵,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亮麗縮影。“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的成功實踐證明了“澳門科學一號”的模式是可行的。
爲了更有效開展“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的科研與應用以及有關後續星工作,爲了澳門在航天科技領域的多元化發展,2023年9月1日在澳門正式成立澳門空間技術與應用研究院(Macau Institute of Spac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簡稱Mista),將聚焦于澳門航天科技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産業應用。
國際合作
澳門科學衛星項目可以充分發揮澳門自身獨特的區位與制度優勢,深化澳門與內地、國際的全方位合作與交流;通過澳門科學衛星這個橋梁,內地可以在航天領域開展與國際航天領域的深入合作與交流;澳門科學衛星可以提升澳門在國家航天科技對外國際開放中的支撑引領作用。
澳門衛星項目已經與國外18個著名研究機構(英國地質調查局、英國愛丁堡大學、巴黎地球物理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德國波茨坦地學研究中心、美國航天局戈達德航天中心、丹麥技術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環境科學合作研究所、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 、芬蘭氣象研究所等)簽訂了合作研究協議,將助力澳門打造出又一個面向世界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澳科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特此邀請西方科學家與中方科學家,在倫敦就“澳科一號”衛星項目在倫敦召開關于“澳科一號”衛星科學與應用的國際研討會。歐空局Swarm負責官員與澳科衛星團隊多次積極交流,就“澳科一號”和“澳科二號”衛星與西方合作、共同探索科學問題展開深入交流,幷推動澳門方與西方科學家聯合舉辦國際研討會等事項。
航空航天科技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隨著軍民融合國家戰略從頂層規劃設計到落地應用執行的不斷推進,澳門科學衛星有望成爲澳門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新名片,吸引國際國內高端科技人才,打造成澳門國際科技創新的重要支點。